ABUIABACGAAgrNr8vwUosJ3goQEwhwQ43wE



让银行用物联网感知世界

  物联网金融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是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更多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金融机构要和客户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这样银行才能掌握物联网中产生的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物联网金融,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且一致的定义。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大致将其理解为:物联网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利用物联网技术,有机地整合网络中人、物的信息流和金融信息流,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物品与网络的链接,方便了人对物、物对物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金融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是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它与互联网金融在竞争策略上有所不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流量致胜,而物联网金融更多的倚重生态系统和数据的获取与挖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是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庞大的客户流量沉淀下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而物联网金融则更多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金融机构要和客户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这样银行才能掌握物联网中产生的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深刻变革金融业的物联网金融


  比起二维平面的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则是三维立体的。物联网金融将资金、信息、实体相结合,全面降低了虚拟经济的风险,将深刻而深远地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

  1.物联网金融的优势

  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融合了虚拟世界和虚拟经济,却没有改变金融机构现行信用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而物联网金融由于其“物信合一”的特殊属性,在更好地掌握企业信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①获得海量实体行为数据。

  银行通过和企业共处的生态手段,能获取前所未有的海量实体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个人行为数据相比更加真实有效。以客户的生物个体、实际生活、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的大数据为基础,银行可以将信贷与客户的财务状况、家庭状况、企业供应链信息等动态变化相关联,全面分析个人或企业客户的资产负债情况,实时调整其信贷和支付额度,并自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②有效降低动产融资风险。

  银行沿用多年的仓单质押、互联互保等传统大宗商品融资业务模式,依赖于物流监控的质量,其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物流监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现场监管人员的履责程度。因此,银行往往面临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意识低、预警不及时等一系列风险。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大众商品价格纷纷进行调整,动产融资中各方参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传统的动产融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联网技术正好为动产融资提供新的可能。借助物联网技术,银行可以对动产情况进行智能化、全天候地全面掌控,并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减少了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动产融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

  2.物联网对银行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银行,在未来可以依托物联网技术,变革银行的信用模式,防范经营风险,降低动产质押风险等。

  ①从主观走向客观的信用模式。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是通过调研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进而进行信用评级。由于缺乏对实体企业信息的有效掌控,银行放贷存在较高的风险。而在物联网时代,银行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控贷款企业的全部运营过程,包括采购渠道、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甚至用户使用情况等,有利于及时调整贷款进度和额度,帮助银行开展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降低违约风险,提高风控水平。

  ②开启感知支付新时代。

  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和近场通讯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兴起。不难想象未来在支付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感知消费者的周边环境和自身状态,以确保资金和人身安全,还可以将支付行为与企业运营状态、个人健康、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相关联,帮助银行灵活调整支付额度,控制风险。

  ③降低动产质押风险。

  传统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是一种被动、静态的管理方式,存在极大的风险。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动产的全面监管,大大降低动产质押风险。

银行物联网金融战略

  随着国家层面“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改造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成为潮流。传统产业的物联网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相应的金融需求也会随之变化。传统银行应主动帮助客户去实现物联网化,构建起“物联网+大数据+客户洞察”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与企业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1.积极布局物联网金融标准竞争。

  由于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的影响,在知识经济领域,标准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参与并主导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物联网金融尚未铺开,关于物联网组网、链接、金融业务流程,甚至支付、清算等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尚未建立起来。银行应该主动与物联网设备的厂商和用户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进而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标准层面的竞争优势。

  2.产业层面主动投入资源,构建物联网金融生态圈。

  互联网金融是个体零售的革命,而物联网金融则是银行服务企业用户的革命。与互联网的平台战略所有不同,对于物联网圈子来说,物联网中物的信息才是关键的排他性资源。为了获取这些信息,银行需要积极构建物联网金融服务的生态圈,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授信支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途径与物联网设备生产商进行合作。

  3.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建设。

  作为“互联网+”智能硬件的自然延伸,物联网将带来体量更加庞大的实时传感器数据。物联网金融的特点是“生态制胜,数据为王”,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彻底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银行需要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各种数据,研究其中深层含义,进而应用数据为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4.在消费领域积极推进智能渠道的协同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转变,消费领域的物联网普及趋势日益明显。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大探索该领域的投入力度,并与电信运营商、零售商以及科技公司等服务机构合作,牢牢把握住即将爆发的移动支付、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的机遇,积极探索构建物联网时代生态系统的途径。

 

银行物联网金融的应用


  目前,由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支付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业务,是银行账户体系价值的重要来源,也是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之一。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账户体系的价值,并影响银行业务的推广渠道。而近场支付技术以其快捷、高效、安全的特性,为移动支付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也给银行的线下支付业务带来了曙光。

以NFC技术和“闪付”技术为例:

  NFC是近场通讯的简称,采用短距离RF(射频)通讯技术。而“闪付”是指符合国家金融标准的非接触式支付规范,利用NFC技术采取非接触式(感应式)的方式,支持借贷记功能、电子现金功能和其他应用功能。用户在支持银联“闪付”的非接触式支付终端上,使用具备“闪付”功能的银联金融IC卡或NFC手机,使用挥卡方式,把卡和手机贴在POS及其他具有银联“闪付”标识的机具上,听到“滴”的一声即成功完成支付,无需输入密码和签名。这种近场支付技术为客户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也为银行在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博弈中赢得转机。

  随着近场支付、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支付将会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身份识别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仅需要对着机器点头或者说一句话就可以完成支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提供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来适应这种技术环境。银行可以通过自身的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支付模式,在一类卡、二类户上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地缘、客群、账户等方面的优势来提升支付环境,提升客户体验。



XML 地图